English

福建南平向乡镇派科技特派员

探索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新途径
2000-11-19 来源:光明日报 记者 刘敬智 我有话说

本报讯近两年来,福建南平市通过向乡镇派驻科技特派员,促进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,帮助农民适应市场化需求,提高投入产出比,增加农民的收入,取得了显著的效果,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。

南平是一个产粮大市,福建省的相当一部分商品粮来自这里,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的市场化的发展,南平人日益认识到靠单一的粮食生产将难以提高农民的收入,因为过去8角一斤的稻谷现在只能卖到3.5—4角了。

怎么办?必须改变当地的产业结构,变单一经营为多种经营。市长李川向记者介绍说,前些年,看到小芋头销路好,市里就号召农民多种芋头,然而一年下来,小芋头大量过剩,农民把芋头挑到市政府大院……没办法,市政府只好号召干部们多买芋头……后来,政府又号召农民种桔子,不久桔子又成了灾,烂得满街都是……几件事下来,政府在农民心中失去了信任,甚至出现了你政府号召种什么,我就不能种什么的逆反心理。

经过总结、分析,市政府决定变号召种什么为向农民提供市场信息,让农民根据市场需求,去决定自己种什么。他们运用电脑网络技术组建了110农业信息台,定期向全市农村发布全市、全省、全国、乃至全球的农业市场信息,让农民根据这些市场信息决定自己的种植方向。这一措施受到农民的欢迎。

由于多年单一种粮的结果,该市的农村仍处于贫穷状态,绝大多数高中文化以上水平的青壮年都外出谋生了,农民的文化素质降低,若仅靠当地农民来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几乎不可能。

市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发现,在市政府机关,科研机构及已处于“线断、网破、人散”状态的市县乡村四级农技推广网络中有着大量农业科技人才,他们多忙于行政和日常事务,科技特长无处发挥。于是市政府决定将这批农业科技人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,充分发挥他们的农业科技特长,作为市政府直属的科技特派员,将他们派往村镇,帮助农民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。

南平派驻科技特派员的特点是:在留薪留职,保留原有一切待遇的同时,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、资金入股、租赁经营、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沾、风险共担的共同体。

这一以“利益共同体”为主要特点的新办法,改变了传统形成的无偿服务的习惯,调动了科技人员的服务积极性,大大提高了科技服务的质量与效果。

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近两年来,南平市已分两批派出629名科技特派员,进驻了542个行政村。一大批新品种、新技术在农村得以应用。据统计,科技特派员为各村引进农业新品种1035个,引进推广新技术617项,引进新设备362台(套),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。

1999年金坑乡科技特派员邓文明从当地气候、资源、经济状况等实际出发,抓住近年来茶薪菇在市场走俏这一机遇,果断提出开发茶薪菇的建议,得到金坑乡党政领导的采纳和大力支持。接着,邓文明又带头参股,与一些农民率先发展茶薪菇,第一批便获得了成功,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。到1999年底,该乡的茶薪菇生产由原来的1万多袋猛增到200万袋,仅这一项,就使全乡农民收入人均增收500多元,乡财政增收10万多元,并给周边的乡村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榜样。今年,邓文明又开始在杭州镇和华侨乡利用丰富的稻草资源,开发泰国草菇栽培,探索以草代木食用菌、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路子。

下派科技特派员进村服务是一种机制创新,是对原有农业四级科技网的一种强化,不仅拓宽了农技推广的渠道,使科技人员拥有了直接展示才华的用武之地,更主要的是通过这种多样化的科技服务,为科技人员进入农村经济主战场探索出了一条新路,从而为推进农村农技推广体制改革,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出了贡献。

此外,实行科技特派员制还为机构改革、人员分流创造了条件。原来,许多科技干部“窝”在机关里,难以发挥作用,而科技特派员制度,使大批科技干部不仅有了用武之地,而且使他们在给农民“传经送宝”的同时,自己也成了这一新机制的受益者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